塑料电镀是指用化学镀和电镀的方法在塑料表面涂覆金属镀层的加工工艺。塑料制品经过电镀金属层后,保留了塑件质轻、价廉、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同时赋予其防护性、装饰性、耐磨性和导热性,因此塑料电镀工艺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仪器、机床按钮和轻工产品等各方面。
以塑料电镀金属层代替金属,在工程应用方面意义重大,不仅实现了轻量化,更大大降低了成本。电镀PC/ABS合金材料由于其优异的耐热性、韧性和耐疲劳强度和电镀性能,被广泛应用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如汽车内外门拉手、汽车铭牌、车轮壳罩、格栅、装饰条、手机外壳等。
张毅和洪若瑜以膨化石墨(EG)作为导热填充物,加入相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PC/ABS共混物,研究了EG以及破碎后的膨化石墨(TEG)的添加量对PC/ABS共混物的形貌、电阻率、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参见“膨化石墨填充PC/ABS共混物的性能研究”,张毅,洪若瑜,工程塑料应用,2015(6):30-33)。
上述方法将石墨加入PC/ABS共混物中能够提高共混物的导电性能,其对PC/ABS共混物的电镀性能,机械性能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其对共混物的导热性能提高有限,且需要对石墨需要进行繁琐的前处理,既增加了成本,又不利于规模化生产。CN105419142A公开了一种电镀PC/ABS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向聚碳酸酯树脂、SAN树脂、ABS树脂中加入有机硅橡胶聚合物,提高了PC/ABS合金材料的耐化性和韧性,防止粗化电镀后变硬、脆化开裂。CN102516735A公开了一种低内应力电镀PC/ABS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PC/ABS合金材料包含以下组分及重量份:PC树脂30-80份,ABS树脂15-65份,PA树脂1-5份,抗氧剂0.1-1份,润滑剂0.1-1份,再通过共混造粒制备得到了低内应力电镀PC/ABS合金材料,提高了PC/ABS合金材料的电镀效果。
目前电镀PC/AB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其电镀性能方面,在导电、电磁屏蔽方面也偶有涉及,但是在导热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却鲜有报道,究其原因是塑料基材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处于热源中会造成热量集中,出现“局部过热点”,温度达到塑料件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造成塑料件失效。即使表层镀有导热性能优异的金属,但塑料夹层的存在,使得电镀件的导热率仍然较低,从而限制了电镀塑料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针对以上不足,中镭科技研发部门上下齐心,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攻关,提供一种电镀PC/ABS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PC/ABS中添加特定比例的导热填料、填料预处理剂以及增容增韧剂,使得制得的电镀PC/ABS合金材料获得了良好的导热性能,其导热系数最高可达1.47W/mK;同时仍然具有良好的电镀性能和导电性能,优异的机械强度、冲击性能以及成型加工性能,并保留了“质轻”的优点;制备过程无需进行前处理,节省了成本,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在挤出过程的工艺控制上应用了上海交通大学流变学研究所在流变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数学模型,由中镭科技负责对其进行产业化研发,并最终成功的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根据不同产品的配方需要而设计出不同的机筒排布和螺杆组合,完美的将基料配方设计和工艺配方设计融合在一起,生产出了国际先进的改性工程塑料合金产品,并且成功的实现了对产品性能和加工过程及产品批次稳定性的控制。
本项目在流变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对PC/ABS的挤出过程实施精确控制,降低加工成本且保持合金制品的稳定性,使合金材料的常温及低温冲击韧性及耐候特性均得到显著提高。于2011年9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